美媒:关税倒逼中国出口转型 新市场比美更广阔?

据CNN报道,今年早些时候,随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不断攀升,广东智能厨具销售商、36岁的王先生做好了应对业务大幅动荡的准备。当美国订单彻底停滞,他将目光转向其他市场填补空缺,在巴西、日本、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找到新买家后,他悟出了关键一课:“没有什么比身边的市场更重要。”

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中,无数企业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家,在美国临时加征三位数关税(且威胁再度加征)打乱对美出口节奏后,都在紧急寻找替代市场。作为全球最富有的市场,美国订单的流失曾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,但也意外推动了出口结构的重塑。

最终结果堪称中国外贸的一次“逆袭”。这个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并未因失去美国订单而导致出口萎缩,反而借此机会深化了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布局——这既依托于多年积累的全球经济影响力,也得益于企业在之前贸易摩擦中建立的风险对冲机制。

这种韧性让中国在与美国长达数月的谈判中更具底气。双方在10月达成休战协议,将新对华关税降至20%,谈判就此迎来关键转折。与此同时,中国外贸顺差有望超过去年近1万亿美元的规模,而这一顺差水平原本就引发了多国不满,也是贸易摩擦的导火索之一。

不过,中国出口的强劲增长能否持续已引发质疑。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,10月出口同比意外收缩1%,这是自2月以来的首次下滑。当前中国内需疲软,制造业仍是经济支柱,能否维持对其他国家的出口规模、以及借休战契机重返美国市场,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至关重要。

今年以来,中国出口流向的变化十分显着,传递出明确信号:美国对中国并非不可替代。中国海关数据显示,前10个月对美出口同比下降近18%,但对欧盟出口增长超7%,对东盟出口增长14%,对非洲出口增幅更是高达26%,整体出口仍实现5.3%的增长。

细分市场来看,对东盟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机床、汽车零部件和计算机组件的强劲表现;分析人士指出,对非出口中,工程机械和绿色技术是核心品类;而在拉美部分地区,电动汽车、化肥和电子产品等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,多元化市场布局成效显着。

事实上,在贸易摩擦升级前,中国外贸引擎就已高速运转。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,中国在电动汽车、锂离子电池、太阳能电池等绿色技术领域迅速崛起,不仅满足了各国低成本转型可再生能源的需求,也因被指“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”引发争议。

其中部分产品(如电动汽车、太阳能电池)近年来已因高关税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,这也倒逼中国出口商提前布局发展中国家市场。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经济与产业项目负责人雅各布布布·冈特表示:“中国对此早有准备,并非突然发力。”

他进一步分析:“预判美国会逐步升级贸易和技术摩擦并非远见卓识,但中国在摩擦爆发前就已开始拓展市场,冲突爆发后这一趋势更是加速。”专家认为,这种转型的根基,源于中国数十年间对全球经济布局的持续推进,包括贸易扩张和基础设施投资等。

同时,中国企业早前将供应链和生产基地迁往东南亚、墨西哥等地的布局也发挥了作用——从中国出口零部件到当地加工或组装后再销往全球,这种模式有效规避了部分关税壁垒。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指出,这些投资在之前就已启动,“没有这些对外投资,中国难以应对此次冲击”。

但中国外贸的韧性也引发担忧:大量中国商品涌入可能冲击他国本土产业。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美国、印度、墨西哥、巴西共对中国发起79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,较2024年前大幅增加,不少国家开始主动反击。

还有国家要求中国在出口或工厂外迁的同时,增加本地投资、转移技术并实现贸易平衡。迈阿密美洲市场情报公司物流与工业业务负责人迭戈·罗德里格斯表示,对部分拉美国家而言,“中国企业投资时若只设组装厂、不转移技术,会导致本国去工业化”,巴西等国已开始采取反制措施。

亚太经合组织前秘书长丽贝卡·斯塔·玛丽亚现任职于吉隆坡民主与经济事务研究所,她透露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顾虑:“我们感觉被淹没了,有经济体称‘中国商品如海啸般涌入东盟’,这确实令人担忧。”但她也提到积极面:中小企业使用中国高端零部件后,产品竞争力显着提升。

中国否认“商品倾销”指控,反而将贸易摩擦视为展现自身可靠贸易伙伴形象的契机,同时承诺向全球出口商和投资者进一步开放市场。观察人士指出,不少国家因本国商品出口美国面临高关税,且国内确实有对中国商品的需求,因此不愿对中国设置壁垒。

资本经济学新兴市场分析师大卫·奥莫约莫洛认为,非洲市场呈现“双向受益”态势:“非洲国家渴望工业化,能源缺口巨大,而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价格低廉且产能充足,双方自然形成互补。”但中国企业仍面临实际挑战,不少制造商坦言难以完全填补对美出口下滑的空缺。

江西服装制造商张佩佩(音译)告诉CNN,她凭借海外小订单维持着20年的老厂运转,但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造成“严重且不可逆的长期影响”。如今她正争取与墨西哥买家合作,即便有机会重返美国市场,她也信心不足:“美国打乱了外贸格局,全球市场都很混乱。”

另有疑问聚焦于中国强劲外贸数据的真实性:是真实需求支撑,还是企业为囤货或借第三国转口美国而短期冲量?兰德公司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杰拉德·迪皮波分析4-7月数据发现,约四分之一转口的中国商品最终仍流入美国,其余则真正进入替代市场。

“但我对南方国家对这些出口商品的最终需求能否持续持怀疑态度,”他指出,出口商可能在囤积海外库存,等待各国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结果。他还强调:“关键问题是中国出口商的利润几乎被压缩到极致,虽维持了高销量,但代价是降价促销。”

当前中美休战协议下,中国商品平均关税仍维持在47%左右,但美国订单有望部分回流。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,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,都在更重视拓展内需市场。广东厨具商王先生就表示,在开发海外新客户的同时,他正将更多精力转向国内市场。

推荐阅读